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稿

  配

   91岁的杨养正,老兵已老,然而精神不老,传奇不老。

    “八百壮士,四行孤军”,是中华民族顽强抗日的不朽传奇,彪炳史册。1937年的上海,血与火。日军铁蹄来侵,中国军队奋起抗战。10月26日,为掩护大部队撤退,谢晋元团长率领官兵,死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数百名铁血战士,激战四天五夜,以寡敌众抗击日军上万人,击退日军十余次进攻,毙敌200余人。
  68年后,身居重庆的杨养正老人,被证实是“八百壮士”至今唯一的健在者,成为这段不朽历史的最后传奇。
  时间流逝,历史的亲历者,往往成为历史一种至情至性、有血有肉的表达。

  斑驳的木门,早已敞开着。向我们敞开着的,是“八百壮士”最后的传奇。杨养正,当年“八百壮士”唯一在世者。60多年前,风华正茂的勇士,誓死保家卫国,以血肉之躯,写就淞沪抗战的壮烈与传奇。半个多世纪后,这位双目失明的老兵,用承载着壮怀激越的淡定,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另一种壮美与生动。
  重庆四月天,我们迈在弹子石街上的急切脚步,蓦地凝重,然后,更为热烈地跨进屋门。从上海老人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出发,此刻,迎接我们的是敞开的大门、是在烽火记忆里等候的杨养正老人???真正迎接我们的,是中华民族没齿难忘的一段历史。
  历史的天空,阳光朴素。阳光下,弹子石街外,是长江奔流不息。而光阴的河流,因这位抗战老兵以及老兵的回忆,作一个有情有义的停顿,作一次可歌可泣的凝聚。

  出生入死四行仓库,一块弹片飞进左眼

  杨养正:1937年10月26日夜,我们奉命去守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撤退。进四行仓库时,敌人一路追击,非常危险。四行仓库有五层,是钢筋水泥结构。前面,隔着一条大马路过去是英租界,背后靠着苏州河。日军坦克就在马路那边对着我们狂轰,头上还有飞机朝我们扔炸弹。
  有记者在英租界,隔着马路问我们部队有多少人。谢晋元团长大声回答说有800人。实际上,我们只有452名官兵参战。说800人,他是为了壮声势。
  谢团长给我们排的任务,是守住仓库里的一栋三层楼的砖瓦房。这房很容易被炸垮。我安排两架轻机枪守1楼、3楼,重机枪守2楼,我是排长就上3楼。谢团长不断地来巡视,不能让日本人把仓库攻下来!战友们个个回答,死也不做亡国奴!
  当时我们是上海市区最后一支抵抗部队,日军用重兵猛攻,想攻克四行仓库。谢团长亲自从战士手中接过轻机枪,扫射。炮弹横飞,我们浴血奋战。
  他们一次次强攻,我们一次次死守。
  10月30日那天,日军发起总攻,坦克和步兵突破了我们的工事,杀声震天。战斗一直持续,有的战友牺牲在穿越马路飞奔到租界的途中。为了掩护战友,我拿起一挺轻机枪对着日军和坦克扫射。突然,一颗炸弹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爆炸,一块弹片飞进了我的左眼。眼珠碎了,血一流,人都软了。心里还清楚,知道是四个战士抬着我,冲出了敌人的火力封锁线。
  断断续续,但思路清晰的叙述中,有亮光偶尔从杨养正老人的眼睛里掠过。那是,60多年前的烽火吗?
  如今,硝烟已散。91岁抗日老兵杨养正,他那饱蘸了血与火的记忆,他那从壮烈历史走向平凡的生命,已是不朽的“八百壮士”的最后传奇。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日寇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中国守军奋起抗战。10月26日,日军占领宝山大场,淞沪抗战的战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军队侧背受敌,形势十分危急,必须立即向西撤退。中国守军第88师262旅524团一个营在团长谢晋元率领下,奉命死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撤退。数百名铁血战士,以寡敌众抗击日军上万人,击退日军十余次进攻,毙敌200余人。
  历史记得,谢晋元团长的动员何等慷慨激昂:“现在我们已成孤军,这仓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领土,我们一定要捍卫它,哪怕只剩一人一枪一弹,也要坚持到底,与阵地共存亡!”
  历史难忘,“八百壮士”的士气何等感天动地。异口同声高喊:“死守!”喊出了舍身报国的豪情万丈。四天五夜,壮士们不眠不休苦战。直逼得屡战屡败的日军恼羞成怒,枪炮猛轰,隆隆之声,不绝于耳。汽油浇洒,将四行仓库周围烧成火海一片,熊熊大火,映红天空。
  1937年的上海,血与火。“八百壮士,四行孤军”,展示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成为中国顽强抗战的光荣象征之一。

  日本人在身后开枪,我们不能回头,只有飞跑,投奔新四军游击队

  杨养正:我浑身是血,被抬进了医院。医生给我装了颗假眼珠,喏,就是左边这个。
  受伤躺在医院里,有人告诉我:“杨排长,团长来看你了。”“谢谢,谢谢!”是谢团长来看望我们了。我记得,那时医院里有很多伤兵,也有群众,有个小孩被炸断了腿。
  1937年10月31日凌晨,我们部队撤出四行仓库,进入英租界。奋战四行仓库,孤军的名声打响了。
  后来,我出院了,被送到新加坡路胶州路路口的四行孤军集中营。谢团长带领我们在那里搞生产,还平整出了篮球场、排球场,每天进行军事训练。我们还开过一次田径运动会,有许多学生来我们营房参观,还请我们签名。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英租界,我们孤军官兵都被俘了。日本鬼子天天持枪押着我们做苦力。先后,我们被转到南京老虎桥监狱、安徽芜湖裕溪口煤矿。
  在裕溪口,听说新四军游击队就在附近,我们密谋逃跑。代团长雷雄把我们分成3个人一组,一组负责解决一个日本人。做完工后,押我们的日本人只有一挺轻机枪。一天下工,在回营的路上,雷雄一吹哨子,我们立即分头行动。抢了那挺轻机枪,还有一支步枪,我们拼命逃跑。日本人在身后不断地开枪,我们不能回头,只有飞奔。扛轻机枪的战友跑慢了点,日军的子弹穿过他脸颊,但有人又接过枪拉起他继续跑。
  狂奔十多里路,终于在桃花乡找到了新四军。我高兴得“扑通”一下倒在地上,躺在桃树下,呼吸着“自由”……
  听说,那时桃花乡的桃花,正艳。
  而眼下我们看到的,是杨养正老人的家门前无名的小花。一朵朵,一簇簇,那黄色的野花,似无人在意,又莫名地让人浮想联翩:战地黄花。
  尽管岁月走远,尽管人生多变,但“抗战老兵”已成杨养正一生的印记。这个身份,让人一想起就肃然起敬。而杨养正老人自己,对那段戎马生涯的回忆,也始终不肯放弃任何一个片段。
  那些片段,远比他91岁的生命更为永远。
  湖北人杨养正,坚守四行仓库的时候,是少尉排长,风华正茂23岁。
  68年后,我们迢迢地从上海赶到重庆,感召着我们的似乎就是他的23岁。事实上,他经历了很多很多。逃到桃花乡,新四军给他们送来了鞋袜、毛巾等物品,款待他们。几天后的晚上,新四军派了30多人掩护他们越过了日军封锁线。
  他们一路寻找部队。经过河南叶县,杨养正看到了一副对联:“养天地正气,发古今完人”。心中顿起一股豪气。他觉得为国家而战,就是正义、就是豪气,“我一辈子做人就要有一股子正气”。那天起,他改名叫杨养正,把杨德余这个名字深深埋在过去……
  68年后,我们看到的杨养正已经老了,双目失明,走路需要人搀扶。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苍老的生命,犹因那永恒的23岁而熠熠生辉。

  烽火之中,有爱情。“不打跑日本鬼子,绝不结婚!”

  杨养正:想回湖北老家,才知道,家乡也被日本占领了,根本回不去。
  我见路就走,1944年到了重庆,我进了长寿第九残废教养院。知道我是“八百壮士”中的一个,附近老百姓都把我当成“英雄”。
  长寿街上有家小卖部,我常到那里去买东西。打点生意的是姐姐,我听说她有一个18岁的妹妹,读文德女中,常来帮忙。
  那年夏天,一个中午,我去买东西。走近小卖部的一瞬间,我注意到了一个正忙碌着的姑娘。我想都没想,就感觉她是那位妹妹了。
  我们的眼睛对了个正着,她赶紧低头,抓一个罐子擦起来。我呀,站在柜台前突然一下子说不出要买什么了。
  后来,她告诉我,她早就知道我这个瞎眼的“八百壮士”了,心里很敬佩。知道我常去买东西,很想见见抗日英雄到底长啥样。那天,她正在整柜台,她姐突然碰了碰她,小声说:“那个就是八百壮士之一的英雄。”她激动得差点打翻一个糖罐,壮着胆红着脸,瞄了我一眼。
  老伴赵孝芳,轻轻把茶杯递到老人手中,“休息休息”。老人“听话”地喝了两口,茶味清冽。相濡以沫60年,生活的滋味尽在这淡淡一杯茶中了。
  当时,抗日英雄和女学生彼此的那一眼,让烽烟四起的年代,有了爱的缱绻。日子一久,旁人都看懂了他们的心思。姐姐对赵孝芳说:“你们要好,就先订婚。”
  订婚的时候,他们订下的约定是:不打跑日本鬼子,绝不结婚!
  1945年8月16日,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天,山城狂欢的鞭炮声,成为杨养正和赵孝芳婚礼最美妙的祝福。
  解放后,杨养正被安排到重庆南岸副食品水产公司工作,单位给分了两间小屋,就是今天弹子石街的这处陋舍。在这里,他们有了5个孩子,受过苦受过累,憧憬着幸福一同慢慢老去。10年前,杨养正的右眼也不行了。他什么也看不清了,老伴就成了他的眼睛、生活的拐杖。
  两位老人都有病,退休工资的大部分都花在了医院,日子过得清苦也温暖。每天,看不见东西的杨养正,就用收音机来“听”世界。他的老伴赵孝芳,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做完家务后,坐在他的身边,静静地看着他。

  回到上海,再看看四行仓库,是最后的心愿

  杨养正:只有在梦里,我回到过上海,回到过四行仓库。子弹在身边飞,仓库厚厚的墙壁把我和战友们掩护着。我们冲啊,冲啊,但是没有声音。
  孤军营,是什么样子?我都记得清清楚楚,那里的一草一木,真想再看看。
  我和老伴都说了整整60年了,回上海看看,看看自己战斗过的上海,这是我最后的心愿。
  一身旧中山装,坐在藤椅上费劲地挺直腰板,羸弱的杨养正老人再努力,也无法重现当年冲锋陷阵的勃勃英姿。英雄已老。
  然而,精神不老,传奇不老。
  老人的战斗故事,还有老人珍藏的一纸抗战奖状,仿佛凝聚了那时的风云,在60多年后感动两座城市、一个时代。
  重庆《时代信报》在作《寻找抗战老兵》专题采访时,“幸运地辗转找到了杨养正老人”,记者发现藏在平淡晚年里的老人,他的经历如此不凡。
  读了报道,重庆网民“有一说一”感动了,慕名登门。在年轻后辈前,老人唱起了那首久远的《八百壮士歌》。“有一说一”顿时泪流满面。当夜,他通宵整理老人的资料,发在网络上。
  网络上,立刻敬意如潮。有人说:我敬仰他老人家,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本人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一直都非常尊重那些为民族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要给他讲这样的英雄故事。大家感慨纷纷:老人家的境遇深深触动了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讲,让老英雄们回到我们全民族的记忆中,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慰藉。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沈建中,听到消息愣住了,足足有几秒钟说不出话来。早在1998年,纪念馆还未成立时,上海人就开始寻找当年保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7年多来,寻访的足迹遍布全国很多地方。往往欣喜地赶过去的时候,得到的都是他们已经去世的消息。
  “杨爷爷,我们从上海来看望您了。”沈建中和老人,双手紧紧相握。我们对民族记忆的找寻和抢救,此时在这位“八百壮士”唯一健在者的身上得以实现。
  “阿拉上海人,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老人颤巍巍吐出并不标准的上海话,上海是他一生珍藏着的思念。
  “这是四行仓库的照片,这是《八百壮士》VCD……”918爱国网站总编吴祖康,一一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
  一并献上的,还有无限尊崇,来自杨养正老人曾战斗过的地方???上海。

  四行仓库,好吗?上海,好吗?
  问候自己曾出生入死保卫过的地方,杨养正老人铭记的是那时历史、那时豪情。
  杨老,您还记得您的战友吗?还记得您战斗的经历吗?
  问候杨养正老人那时历史、那时豪情,我们感怀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和力量。
  时间流逝,历史的亲历者,往往成为历史一种至情至性、有血有肉的表达。
  抗日老兵们“多少清苦积成了手茧,星辰一样的历史把岁月点燃;多少辛酸写满了容颜,皱纹一样的历史把岁月磨穿。”历史赠予今天的,已不仅仅是历史本身。
  问候的电话,又打来了。电话来自海峡那头的台湾,打电话的人是杨养正当年的连长上官云标的儿子。
  杨养正老人全身一颤。有人帮忙按下了免提键???
  “我父亲1967年去世了。我今年60岁了,抗战胜利那年生的。”
  “你父亲他是我的连长,我是排长,我们那时都是在一起的。他走了,我痛心啊……”
  “能够与和父亲一起战斗过的您通话,我很高兴。你们为民族作过贡献,我敬佩你们!”……
  “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再一次,杨养正唱起那雄壮的《八百壮士歌》。挺直着腰板,用劲地吐出一字一句,昂扬得仿佛不曾老去的23岁年华。
  “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没想到,电话中上官连长的儿子竟也一字一句,同声高唱起父辈的战歌。
  电话两端,海峡两岸,同样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歌声穿破逼仄的院落,豪气冲天。刹那,浸润着泪光的历史,醒来,带着曾经的风华,跳跃于这个春天里。

    http://www.jfdaily.com/gb/node2/node17/node167/node58842/node58856/userobject1ai906784.html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