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众对日本是否感到亲近?其心目中的日本形象如何?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第一次中日舆论调查的结果,中国民众对日本感到“非常亲近”和“亲近”者仅占5.9%,感到“不亲近”和“很不亲近”者达43.3%,感觉“一般”者占47.6%,其余3.2%为回答“不清楚”者。至于日本形象,在14个可多项选择的答案中,“侵华日军”、“樱花”、“富士山”列一、二、三位,分别为53.5%49.6%46.6%。根据这两组数据似可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民众对日本很少有亲近感,由于历史问题的影响,其心目中的日本形象亦难称良好。

 

本次舆论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时至200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已30年。此期间中日关系的发展,恰如诗仙李白在《行路难》中发出的感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尽管中日两国人民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抱有美好的希望,并为使希望变成现实而努力不懈,但中日关系的现实发展总是遇到困难,遭受干扰,“行路”曲折多舛,与预期产生较大差距,对于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解决甚至有思无良策之感。造成这一状况之原因何在?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纽带果真变得愈加脆弱、单薄了吗?两国人民的情感认知和内心意愿是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两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对中日两国普通民众进行相关调查,了解他们对中日关系的真实想法,对解决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使中日关系在21世纪能够顺利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中日两国的学者以及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共同分析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加强相互理解”成为这些讨论会的永恒主题,也是中日双方的共识。此时,日方总是列举一些日本有关部门或新闻机构进行的舆论调查所得到的数据(1985年时日本人对中国有亲近感者达75.4%2001年已降至47.5%,而没有亲近感者则超出有亲近感者0.6%),以证明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亲近感近年已经降低到危险程度,应引起中国方面的注意,适当调整对日政策。与日方相比,中方可列举的舆论调查的数据则甚少,在缺少定量分析的条件下只能笼统空泛地阐述观点,因而说服力不强。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中国进行相关的舆论调查实属必要。

2002年,日本某新闻机构与中国某单位也进行了类似共同调查。但本次中日舆论调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独立进行的社会舆论调查,无论调查问卷的设计或调查对象的选择等皆自主研究决定,无需考虑任何迁就因素,因此能够完整体现出中国研究机构的意图。本调查于2002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3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7份。此次调查范围广大,其重点调查地选择了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黑龙江(包括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抚远等市县)、吉林(长春、通化、伊通等)、辽宁(沈阳、大连等)、山西(太原等)、陕西(西安、渭南、华阴等)、甘肃(兰州等)、河南(郑州、洛阳、三门峡等)、江苏(南京等)、湖北(武汉、十堰等)、广东(深圳等)、海南(海口、澄迈、三亚等)等省,而且被调查人所在地除上述省市外,还涉及到重庆、河北、内蒙古、山东、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四川、广西、云南、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市县总数达到220余个,所缺者仅宁夏、贵州、西藏,当然因条件所限,亦未能在台湾、香港、澳门进行调查,实为憾事。

其他方面亦基本依照设计进行,被调查人包括各年龄层的中国公民(最年幼者9岁,最年长者87岁),其中20岁以下者占填写年龄者总数的16.9%21?30岁占31.9%31?4023.2%41?5018.7%51?605.3%61?702.3%71岁以上1.7%。显然,21?30岁者占相对多数,其后依次递减,总体上看处于合理状态。若考查被调查者的性别构成,填写性别者中男性1709人,女性1371人,分别占55.5%44.5%。其民族构成是,汉族在填写民族者中占93.7%,少数民族占6.3%。后者百分比偏低(少数民族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8.4%),可能与被调查者中的部分少数民族不愿填写此项有关,但从统计看仍包括了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赫哲族、壮族、黎族、土家族、侗族、白族、维吾尔族等族成员,达到了一定的覆盖面。在学历方面,具有小学、中学及大学以上学历者分别占填写学历者总数的3.0%36.2%60.8%,大学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比要高一些,但对于这种涉及到对外问题的舆论调查乃是必须的。至于被调查者的职业构成,据统计,在填写职业者总数中公务员占10.7%,工人占16.7%,农民3.2%,军人7.2%,科技人员9.7%,经营者4.7%,职员19.2%,学生18.8%,其他9.8%。在这组数字中,只有农民所占比例偏低,这是由于对农民进行调查较为困难,许多农民出身的打工者看到调查问卷一脸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一般农民会如何便可想而知。这是中国的现实存在,只好如此。最后是收入构成,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占填写月收入者总数的51.8%1001?2000元者占34.1%2001?3000元者7.6%3001?5000元者4.0%5001?10000元者1.5%10000元以上者1.0%。应该说,这是一组较为理想的比例数字。

总之,将调查地点、被调查者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业及收入诸方面综合起来考查,可以得出结论,这次舆论调查的设计是科学的,其结果是可信的,可以作为研究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中国民众对日本不感亲近之原因

   

前述“对日本是否抱有亲近感”是本次舆论调查的核心问题。对此问题的回答结果如图一。考虑到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及其他多种因素,本题设定时加入了“一般”的选项。调查结果表明,选该项者占比例最大。这说明相当多数中国民众的对日心理是,对日本难说感到“不亲近”,经过多种渠道已了解现今的日本与过去的日本不同,尤其通过与普通日本人的交往,觉得他们有礼貌,工作认真,有许多长处,但如果因此就说对在历史问题上表现不好的日本抱有“亲近感”则未免过分,故选择“一般”为最佳。中国人即使在中美关系不好时亦不惮表白自己是“亲美派”,但即使在中日关系良好时若想表白自己是“亲日派”也会犹豫再三。故有少数被调查者在选择“亲近”后,还特意在回答选择理由时写明“曾留学日本,在那里学习生活,结识了一些善良的日本人”(第370 号问卷)、“曾经留学日本,有日本朋友”(第338号)一类话,可能就是这种心理发挥作用。本调查初始设计问卷时,即列出“对日本”和“对日本人”两项,后因纸面原因合为“对日本”一项,因此增加了选择难度。

 

图一            中国民众的对日亲近感调查结果

对于为何做如上选择,问卷给出4项理由,其中选择“日本近代侵略中国,至今没有很好反省”者达63.8%,而选择“中日友好交流历史悠久”者仅有7.1%。两者同为“以史为鉴”之“鉴”,但对其选择出现如此大之差距,说明日本近代侵略中国的历史比古代友好交流史对中国人的心理影响大得多。对于现代日本,选择“日本与美国搞军事同盟,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者为10.8%,选择“日本经济技术发达,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者为6.6%,有差距虽不大,但普通民众有十分之一对日美同盟表示担心,不能说还是小问题。至于被调查者填写的其他理由则多种多样,总计有4.0%。上海一名岁的男中学生填写的选择“亲近”的理由是“日本流行歌曲领导潮流”(第2207号),上海另一位43岁的女性选择“亲近”的理由则是“喜欢日本动漫画(即卡通片)”(第2308号)。而选择“一般”或“不亲近”、“很不亲近”的理由还有,“两国文化差异较大”(第2262号)、“喜欢日本文化,不喜欢日本军国主义、右翼分子”(第3143号)、“日本有许多值得中华民族学习的地方”(第227号)、“日本人敬业爱国”(第1111号)、“日本人卑鄙无耻”(第1689号)、“日本较为狡猾”(第1104号)、“老板是日本人,要求太苛刻,对有些日本人的印象差”(第1057号)等等,不一而足。

显而易见,历史问题成为影响中国公民对日感情的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进行细化分析,请参见表一。

 

表一              关于“对日亲近感”的回答统计                    %

       非常亲近  亲近  一般  不亲近  很不亲近  理由1   2     3     4

           1.0      4.9   47.6    27.7    ·15.6      7.1    6.6   63.8  10.8

北京 (9.5)      0.3      5.7   56.9    25.1     10.3     10.4    4.3   68.6   8.0

上海 (7.1)      2.2      8.0   51.8    16.1     14.3      8.9    9.4   55.8   7.1

直辖市(21.5)    1.0      5.7   52.3    24.3     12.8      9.3    6.3   64.1   8.2

江苏南京(6.3)   1.5      1.0   50.3    27.6     18.1      4.5    7.0   64.8  14.6

广东深圳(6.2)   0.0      1.0   36.9    31.8     27.2      5.6    4.6   65.1  11.8

东北(30.4)      0.8      6.5   49.3    26.6     14.4      7.1    6.9   65.5  12.1

华北(9.9)       1.0      3.8   50.2    27.0     12.5      6.8    4.8   65.0   8.0

中南(23.9)      1.3      3.6   39.8    32.0     19.8      4.6    6.8   64.1  11.2

西北(5.5)       1.2      5.8   48.5    27.2     13.3     13.3    7.5   53.8  11.0

20岁以下      0.9      4.8   45.3    27.2     18.8      5.9    5.3   58.6  12.4

21?30      0.6      3.9   45.2    29.2     18.6      4.4    6.0   63.4  12.7

31?40      1.8      6.7   50.5    26.3     11.2      8.0    7.8   64.0  11.0

41?50      1.6      5.1   56.7    25.2      8.7      9.1    9.9   63.1   9.3

51?60      0.0      6.5   60.1    22.5      8.7      9.4    4.4   68.1   9.4

61?70      0.0    ·15.0   41.7    28.3     13.3    ·15.0   10.0   63.3   6.7

71岁以上      2.2      8.9   53.3    24.5     11.1    ·15.6    2.2   80.0   2.2

57岁以下      1.1      5.1   49.5    27.0     14.4      6.6    7.1   62.7  11.5

58岁以上      0.7     10.9   47.8    27.6     12.3     14.5    5.1   71.7   5.1

男性           1.1      5.3   47.2    26.7     16.6      6.9    6.4   63.6  13.3

女性           1.0      4.4   48.1    29.0     14.1      7.2    6.7   64.4   8.0

汉族           0.9      4.9   48.9    27.2     14.8      7.0    6.2   63.7  10.4

少数民族       2.1      4.8   40.0    31.0     21.4      4.8    7.6   67.6  10.3

满族           0.0      3.7   35.2    35.2     25.9      3.7    3.7   70.4   5.5

朝鲜族         0.0      0.0   50.0    30.0     10.0      0.0   20.0   50.0  20.0

小学学历       2.3      5.7   34.1    25.0     25.0      7.9    7.9   64.8   4.6

中学学历       1.2      5.3   53.1    22.9     13.3      7.0    7.4   60.7  12.4

大学以上学历   1.0      4.8   44.6    30.5     16.7      7.0    5.7   65.9  10.6

公务员         1.8      5.2   53.5    28.6      9.7      8.8    6.7   70.2   8.2

工人           1.2      6.0   48.0    27.7     13.0      6.0    8.6   62.8  11.3

农民           0.0      6.0   47.0    25.0     18.0      5.0    8.0   59.0  14.0

军人           0.4      4.1   40.5    30.2     20.7      3.6    3.6   67.1  13.9

科技人员       2.0     10.0   42.8    30.4     11.4     11.4    8.0   62.2   8.4

<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