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本记者和中国记者

    1984年我在日本读卖新闻北京分社给日本记者当秘书,日本记者努力工作的样子至今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很多同事和朋友也在日本驻华新闻机构工作,大约有20家日本国新闻、电视、广播记者常驻北京。我印象中,日本记者都非常聪明、好学,仿佛他们中文说的都非常好。日本记者在北京的生活条件也非常优越。可是,有一点,“中国民众对侵华日军的印象、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看法、对历史的认识”,却不在他们的采访之例。好像是即使采访了也发表不了。他们仿佛是一群高高在上的人物,完全不像是深入民心的记者阶层。

    我在日本国留学多年,我发现日本国人是很难溶入其他民族的团体。我在日本留学时打工干的是送外卖,日本国饭馆管送外卖的叫“出前”。“出前”可以接触到很多人,比方日本妓女。我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甚至日本妓女也只和日本男人发生交易关系。

    当然,我承认,在这里举这样的例子很不雅观。

    在北京,日本人的生活圈子也建立起来了。在北京,日本人可以找到只有日本人,或者是与日本人相关的中国人才可以进入的“日本人社会”或者叫“日本人生活圈”。这种“日本人生活圈”,我甚至在中国的敦煌也看见了。

    日本人似乎不希望了解其他国家的国民在想什么。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中日两国政要会面时都在说:“中日友好!”??谁都不了解谁,怎么友好?在这里,我认为,日本国驻在中国的记者应该承担“让日本国民了解中国国民”的任务。反之,对于中国记者也是一样。在未来的千百年中,即使中国和日本国再打三次仗,如果不加强沟通和理解,中日关系永远停留在一个“表面友好”的水平之上。好比树上的果实,我们不摘,它就永远挂在那里。挂在那里,我们就不知道滋味。

    中国民众对日本侵华恨之入骨。

    日本民众对战争罪行的看法淡之又淡、似乎忘记。

    这就结下永远的结!而在中国,没有一界政党、政府可以改变中国民众的想法。

    在中日关系史上,记者是有责任的,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在战争年代,日本记者挑动过战争;在和平年代,他们又不揭露战争罪行。

    德国和周边国家是陆地边界,德国和周边不少国家民众的往来都是互免签证。周边国家对纳粹德国的罪行可以直接、间接的沟通;周边国民可以直接向德国人发表郁闷心中多年的愤怒!悲伤!??这虽然不是记者的什么大功劳,但是,记者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中国驻在日本国的记者也不少,大约有18家媒体代表常驻日本国。包括中国国内的记者群体宣传日本国优秀、文雅一面的也太少。我和日本记者工作多年,我在日本国生活、学习多年,我印象中有许多日本国民非常善良、友好。应该经常地宣传他们。

    我记得日本《朝日新闻》有一个小的栏目叫〈大众广场〉。我1995年在〈大众广场〉上见过这样一句话:“日中战争的时候,我们把中国战俘都杀了。可我们成战俘时,中国人倒把我们都放了。”《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也应该开辟这样的专栏。两国媒体批评的不说,赞扬的也回避,那么,“友好”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我曾经有过一个日本女朋友,是在北京认识的。她的爷爷是侵华日军老兵,我的父亲是抗日的老八路。可是,我们之间有过一段非常理解、非常亲密的交往经历。我就对她说过:日本国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值得中国人学习。起码,在中国报纸上几乎天天刊登:“某人,病入膏肓,无钱医疗,希望大家伸手帮助。”可日本是全民强制医疗保险,我就没有在日本国报纸上看到过相应的报道。

    我和日本学生团体去河北蓟县支援希望小学,日本学生们说:“我们更爱日本了!因为,日本城乡之间没有这么大的经济悬殊!”这些学生中有不少是《中归联》后援会的成员,他们一边在日本国打工、上学,一边资助中国的贫困学生。

    侵华日军59师团长藤井组织的〈中归联〉由于老兵们的年老体衰已经面临终结,可是,日本一群年轻人接过〈中归联〉“正视历史、开创未来” 的大旗,坚持为日中友好做努力。我很希望有更多的中国记者采访〈中归联〉的新成员,然后,把他们介绍给中国民众。

    中日建交以来,日本国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援助,应该大力宣传。

    很多日本国民给予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帮助,应该大力宣传。

    有个日本老头儿一直在中国种树,中国记者群都应该去详细采访这个人物。

    中日之间应该合作拍摄更多体现两国国民交往故事的电影、电视片和电视剧。

    中国报纸多次刊登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攻击支那人的讲话,日本报纸敢不敢刊登中国一位细菌弹受害者的讲话?

    如果日本国民不了解中国战争受害者的愤怒;不了解他们的怨恨所产生的能量,以及,不了解这些愤怒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历史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力的话,那么,记者的桥梁作用又在何处呢?

    ------,------。

    有人会说你方军干过什么?你老在这里白话?我也赞扬过日本人善良的一面呀。比方,去年“非典”期间,我安排日本驻华大使馆的经济参赞千叶明,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苏京平,以电台直播的方式!介绍日本国在中国发生“非典”疾病的状况下对中国实施的援助。后来,我又在人民网上介绍“非典”期间,来自于外国对中国的最大援助项目,文章的题目是:《日本驻华外交官首次利用媒体与中国听众对话》。

侵华日军老兵小林说:“他们多数人都战死在中国了。”


六、中国的抗日老兵和日本的侵华战争老兵

我见过的中国抗日老兵太多了。我见过的侵华日军老兵也有不少位。

我采访侵华日军老兵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们说:“我们打你们,你们也打你们。”

侵华日军老兵本多立太郎今年91岁,他就在南京边上的地区杀过中国战俘。本多立太郎参战之前在东京一家报社工作,所以,他到现在还自己办报纸。我经常收到他从日本国邮寄来的手写报纸。我也经常收到老八路办的叫做《爱晚情音》的报纸。看了报纸我才知道:战争过去了60年,敢情老日本兵和老中国军人、谁也没忘记谁。

本多立太郎还给我邮寄来一份“委任状”,“封”为他的通讯社驻在北京的分社社长。我给本多立太郎先生回了一封信,我说:“谢谢信任!谢谢抬举。可是,这样的“委任状”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当中,别说是我了,连我爸爸都怕是要让红卫兵小将们给打死了。”

本多立太郎十几年来在日本国四处演讲,听众累计近十万人。他出了两本书,书中都写上他的观点:“日本再发动战争,就让战车从我身上压过去!”

他一直想来中国谢罪,想和中国北京市民、学生对话,可一直没有能完成人生最后的夙愿。我在人民日报人民网上介绍过他《谁来帮帮本多立太郎的忙》。

也许,我生活在抗日战争年代的话,我会非常仇恨他们。可是,毕竟战争风云飘过去60年了,我和多位侵华日军老兵成为了友人。

我了解到,侵华日军老兵生活还都不错。首先,他们都有“年金”,就是退休金。其次,他们都有来自于日本天皇的“恩给”。日本政要每年参拜靖国神社,他们也认为是一种来自于日本政府的“慰藉”。当然,战争的正义与否,战争赔偿的实施与否,战争的罪恶和残酷与否都另当别论。第三,日本国建设的比较好,属于富足的国家。当然,每个国民的生活水准高于他国。这其中就包括侵华日军老兵们。

我了解到,“恩给”的数量是不同的,参战时间长的人,“恩给”要多一些。“恩给”相当于日本年轻人工资的1/3。“恩给”是每月领取的。

中国台湾省的抗日老兵每月有“终生俸”。“俸禄”一词来自于古汉语,现代中文中不太使用。台湾抗战老兵的“终生俸”有相当于15000元人民币的量。但是,听说台湾老兵都很气愤,认为太少了。《抗战名将叶佩高将军》一书的作者叫曹英哲,抗战的1944年他是滇西抗战战场上的中尉军官,在他的来信中,曹英哲先生就向我表示出了很大的不满情绪。

中国大陆的抗战老兵分成两部分,曾经是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老兵一般都受到良好待遇。这是历史和生活的事实。而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老兵自1949年解放以后,一般都自食其力,渡过人生。只是在抗战胜利60年之际,他们已经是垂垂老已、耄耋之人,除去唏嘘之外,早已摸到谢世之门。以云南滇西抗战发生地为例,1945年,滇西战场将侵华日军赶出国门之时,有5000抗战老兵放下武器在当地为民。60年来,他们再未穿任何军服,未摸过任何枪支。现在,滇西抗战旧战场地区还有曾经参加抗日战争的中国老兵263名,平均年龄82岁。他们中间95%的人没有任何抚恤金、医疗费。他们中间有40人接受来自于北京摇滚乐爱好者团体资助的每月50元钱;有100人可以领到当地〈史迪威公路酒吧〉资助的每月100元人民币。这些钱对于这些抗战老兵无疑是雪中送炭。

对于中国国民党军队正面作战的历史意义、历史功绩的认识,人民走在了前面。在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刻,尤为突出。人民大众希望了解凇沪抗战、台儿庄战役、太原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滇西抗战等详情。今天,人民大众对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国军将士抗击日寇已经完全划分成两个概念。人们对于“国民党军队”的认识分成三个阶段:1,1949年全国解放。那时,由于痛恨国民党腐败,所以包括了国军。那时的人民大众衷心地拥护社会的变革。2,文革之后的1976年对全国国民党军、警、宪、特的特赦。人民大众以为,他们已经为阻止社会的进步付出了代价。3,今天。人民大众甚至怀念那些为国捐躯的抗战英烈。并且,不分什么党领导的军队、军人。

抗战胜利60年了,没有受到过任何关爱的抗战老兵只占中国人口的万分之一弱了。国难当头他们曾经挺身而出,有380万中国军人在抗战中牺牲,他们实在是幸存者。

我2004年9月又一次在云南滇西抗战发生地区采访,我亲眼见到有的老兵一个月一斤食用油都买不起的事例。因为只煮玉米充饥,所以,抗战老兵的铁锅里全是铁锈。

再不善待抗日老兵,我们将永远失去机会!

历史这位巨人在看着我们、在给我们的行为做公证。

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人民的目光和记忆是永存的,世代相传的。

“老兵”这个单词和中日关系有什么瓜葛吗?作为一个研究中日战争的作家,我感到:

先善待自己再批评别人为好。

我们伸手指责、批判别人的时候应该先低头看看自己的双腿站稳了没有。